10月24日,中国农科院产地环境中心主任兼中医农业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医农业”首倡人章力建博士,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旅游委员会会长、中国农科院产地环境中心中医农业标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建教授等中医农业标准委员会团队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原所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侯向阳研究员就《“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助力草原绿色畜牧业产业发展》合作研究项目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双方认为:以国家”973”项目“天然草原生产力调控机制与途径”的研究成果和”中医农业”技术方法为依托,有机植入项目区草原畜牧产品生产程序中,促进优质高效草原绿色畜牧产品生产,延长和优化产业链,形成效益好、结抅合理、具有正向竞争作用的产业集群,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悉,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建国70年来,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崇尚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不断提高,消费市场对绿色安全食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推动了以天然牧草为食物的草畜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约有60亿亩草原,可利用草原40亿亩,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亿,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草原是草食动物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过去由于人们的草原保护意识淡薄,以追高额利润为目的,对草原采取的是一种完全掠夺式生产,草原损毁非常严重,草原退化、沙化、碱化使草原生产力锐减,不仅制约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风沙扬尘天气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草原面积不变、人口日益增多、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形势下,面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牧民增收等困难。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草原恶化状况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草原治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使草原恶化得到遏制并呈现向好趋势。专家指出: “中医农业”可为生态牧业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建设,把发展草原生态产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造了中国现代草牧业示范区、草原生态实验室、草原产业孵化中心、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草牧业发展的新模式。下一步应该以草原生态产业为主导,创建国家级现代草牧业示范区。在空间布局上必须高度融合中医农业技术协同发展。包括: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区,发展各类优秀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龙头企业,为草原生态提供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保护大草原的美丽,也为草牧产业提供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牧产品食品加工园区,依据生态食材、生态原产地品牌,建立严格产品安全标准和认证追溯体系,为加工企业提供全程无忧的产业服务;以传统的中医农业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以产业的龙头企业为带动,使生态牧业深度的融入到健康的产业链环节中,从而带动牧区生态原产地产品的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建设草原产业新区,打造集政策、技术、信息、金融、培训、公共品牌等高端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服务平台。